內地房企海外高息發債狂飆 5個月圈133億美元
盡管對中國房地產市場面臨崩盤的擔憂不絕于耳,但是中國房地產企業海外發債的熱情卻一路高歌猛進。
交易數據提供商Dealogic公布最新統計,短短5個月,中國房地產企業海外新發行離岸債券創下132.74億美元的歷史新高;35筆交易占全部中國企業境外發債交易的33%。
投資者興趣逆轉
“相比之下,那些過度擴張的評級較低的企業,即使提供很高的利息,也很難發得出去,投資者寧愿投資一個利息6.5厘風險較小的企業債券,也不愿投資8厘的高風險債券。”她坦言。
投資者對內房企債券的興趣近日發生逆轉。以碧桂園為例,公司5月16日宣布將發行5.5億美元于2019年到期的優先票據,票息為7.875%。預期發行票據將獲惠譽BB+評級,標準普爾BB評級,穆迪Ba2評級。
但市場人士透露,此前因投資者對碧桂園過度擴張表示擔心,認購冷淡,公司甚至一度推遲發債。此后,碧桂園向恒地主席李兆基以7.5%的票息配售2.5億美元,才最終吸引投資者認購,最終得以成功發行。
資料顯示,碧桂園此次發債最終總共獲得188個賬戶的26億美元的超額認購,其中67%為基金,19%為私人銀行,7%為銀行和保險(放心保)公司。從地區分布上看,主要以亞洲地區的機構投資者和私人銀行客戶為主。
“這可能是房地產市場走弱的一個征兆,我記得幾年前也有過類似的例子,房地產企業必須通過向個別富豪定向配售一部分債券,才能成功把債發出去。”鄭表示。
這離碧桂園上次發債融資僅僅隔了八個月。公司上一次發行美元債券是在2013年9月,發行了票面利率為7.25%的8年期美元債券,融資7.5億美元。碧桂園財務報表顯示,2013年公司負債率由上一年的51.6%飆升至五年高位的64%。此外,受累于“進取的買地策略和新盤動工”,公司的營運現金流連續兩年維持為負數。公司的總負債也由2012年底170億元大幅攀升56%至去年年底的266億元。
西方資產管理亞洲投資聯合主管孫應梅日前表示,目前該基金主要投資于評級在BB或者BBB的一線開發商,比如龍湖、萬科、碧桂園等,而不會購買一些評級在B或者以下的小開發商。此外,為了控制信用風險,該基金主要投資一些年限在3-5年的短期債券。
被穆迪評級為Baa及Baa以上或被標準普爾評級為BBB及BBB以上的債券一般被認為是投資級的債券,債券質量較高。
房企離岸債多數大幅折價
穆迪副總裁曾啟賢接受采訪時表示:“今年前五個月內地開發商海外發債的熱情高漲,包括中國海外、碧桂園、龍湖等,我們預計今年下半年發債的節奏將有所放緩,主要是因為境外投資者對發債企業越來越挑剔,只有那些有一定品牌知名度的企業才能順利在債市上募集到資金。”
根據Dealogic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五個月的發債金額呈逐月下降趨勢,由1月的59億美元減至4月的18.9億美元和5月的13億美元。每月的發債宗數也自1月的15單減至4、5月的4單/月。
“相比去年而言,普遍的發債融資成本有所上升,大約增加了1厘左右。”曾透露。目前,這些房產開發商30%的融資主要來自于境外發債或者貸款,其中以美元和人民幣債券為主。
最近發行的房地產債券有多達7單票面利息超過10%。其中,以時代地產為例,其4月底以12.63%的利率增發了五年期的8000萬美元的優先票據。
“繼3月份浙江興潤置業違約事件,以及美聯儲縮減債券回購規模之后,整體市場氣氛降溫。在央行放話要求銀行加快個人房貸審批之前,二級市場上房地產債券前段時間都遭受了拋售,尤其是一些評級在C的公司,債券價格都跌到60多了。”一位熟悉債券市場的業內人士透露,去年年初發行的房地產債券當中,現在絕大多數的價格都遠低于面值。
鄭思禎亦表示,今年內地房地產開發商發新債償還到期債務的壓力不是很大,一般債券5年期,2010-2011年并不是發債高峰期。此外,由于房地產市場前景不明朗,很多開發商都減少買地,因此對資金需求也有所減少。
中銀國際固定收益報告統計的數據顯示,中國房地產企業在2014、2015和2016年分別有49億、74億和71億美元的債券到期或可回售。
曾啟賢表示,“多數受評級的房產企業在去年發行了大量的海外債券,獲得了充裕的資金來應對目前的市場挑戰。截至去年年底平均現金/短期負債比例為180%左右,遠高于2011年低點的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