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市場看空了中國經濟
BWCHINESE中文網訊,經濟,其實就是無數人的生活生產的活動而已,所以,人,才是最重要的要素,下面的資訊顯示,2014 年中國經濟其實就開始出現拐點了。
2014 年中國求職總人數同比環比劇烈下滑
1月12日,人社部官網發布《2014 年第四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市場供求狀況分析》顯示,2014 年第四季度進入市場的求職者為 430 萬人,較 2013 年同期減少了1.1萬人,同比下降 0.3%;與上季度相比減少了61.7萬人,環比下降了 13%。
此外,與2014年四季度情況相似,市場求職人數在 2014 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也分別出現同比、環比雙下降趨勢。
2015年中國經濟六大趨勢前瞻
人社部統計數據顯示,2014 年二季度進入市場的求職者約 515.6 萬人,較前一季度減少 42.4 萬人,下降 7.9%;較 2013 年同期減少 12.8萬人,下降 2.5%。2014 年三季度進入市場的求職人員近 509 萬人,較前一季度減少 41 萬人,下降 8.2%;較 2013 年同期減少26.1 萬人,下降 5.2%。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數據中心主任、中國就業研究所研究員丁大建表示,“市場求職人數減少不排除存在季節 性波動和結構性問題,但最重要的還是受勞動年齡人口總量下降的影響。”。
從進入市場求職的人員類別看,與2013 年同期和前一季度相比,新成長失業青年、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轉失業人員的求職人數均有所減少。其中,新成長失業青年,即當年新進入勞動力市場就面臨失業的各類畢業生(包括初中生、高中生、職業學校、大中專畢業生等)人數同比下降 10.8%,環比下降 16.7%。
據了解,新成長失業青年人數在2014 年二季度和三季度也均出現下降趨勢。其中,三季度新成長失業青年同比減少 11.2%,環比減少 4.7%。除新成長失業青年人數明顯減少外,2014 年四季度應屆高校畢業生求職人數同比下降了 9.4%,比2014 年第三季度下降 22%。
房地產行業為何在 2014 年二季度出現拐點掉頭向下?現實已經擺在那里:干活總人數出現拐點了,也就是愿意買房的總人數出現拐點。
事實上,中國新增勞動力在 2012 年就出現枯竭,勞動人口總數也是在 2012 年就出現負增長,但那是統計人口(16 歲~59 歲),其中的16 歲到 19 歲人口,絕大多數還在念書,兩三年內不會到市場謀生。
所以分析人士一般都認為 2015年才是中國人口紅利關閉之年。現在看來,這個轉折點,是 2014年。
拜計生政策所賜,中國青壯年勞動力萎縮趨勢將是斷崖跳水式,對經濟的沖擊之大,也許過幾年才會發覺出來。所以中央搞改革也是被形勢逼著沒辦法了。
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方案公布
2015年中國經濟六大趨勢前瞻
基本養老保險費由單位和個人共同負擔。單位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的比例為本單位工資總額的20%,個人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以下簡稱個人繳費)的比例為本人繳費工資的 8%,由單位代扣。另外建立職業年金制度,同時個人賬戶余額可繼承。
新增青壯年勞動力斷崖跳水式的下滑,政府哪來錢去填機關事業單位和公務員的養老金窟窿?抬高社保基數?企業承受力也是有限的,逼急了都關門歇業。不改革不行,所以趕快想辦法。這就是養老保險改革方案出臺的根源,而其大背景,就是中國人口紅利已經吃完了。
新電改方案依然低于市場預期
據了解,《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獲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下一步將交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討論,待批復后擇機發布。
其中,配售電業務的放開成為備受關注的亮點,包括高新產業區、發電企業、公共服務行業公司、分布式電源用戶、社會資本成立的獨立售電企業等五類主體有望獲得售電牌照,分羹萬億級別的市場。
而按照新一輪電改積極穩妥、分步有序推進的原則,作為最關鍵一環的輸配電價改革試點將擴圍,售電側改革等部分重大改革事項則先進行試點再全面推開。
業內人士認為,改革后全社會平均電價或將先降后升,城鄉居民領域將是改革最大“硬骨頭”。據了解,“新電改方案”的核心思路是:有序放開輸配以外的競爭性環節電價、有序向社會資本開放配售電業務、有序放開公益性和調節性以外的發供電計劃,推進交易機構獨立運行。
“新方案基本還是沿著管住中間放開兩頭的市場化改革方向走,其中配售電業務的放開成為備受關注的亮點。但是與5號文相比,措辭上保守很多,而輸配分開和調度獨立暫時沒有列入此輪改革任務,只是提到要繼續深化對區域電網建設和適合我國國情的輸配體制研究。”一位參與新電改方案討論的人士表示。
“新電改方案”明確提出,逐步向符合條件的市場主體開放增量配電投資業務,鼓勵以混合所有制方式改革配電業務。同時有序推進售電側市場改革,允許符合條件的高新產業區或經濟開發區組建獨立的售電主體直接購電、允許社會資本投資成立獨立的售電企業、符合條件的發電企業投資和組建售電公司進入售電市場,允許擁有分布式電源的用戶或微網系統參與電力交易,鼓勵供水、供氣、供熱等公共服務行業和節能服務公司從事售電業務。
雖然售電側放開的具體細則還有待明確,但投資者的想象空間早已打開。
2015年中國經濟六大趨勢前瞻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售電側市場開放后的總收入是萬億級別,而凈利潤將是千億級別,市場空間極大。一些從事輸配電業務的公司都在密集接觸國家能源局和地方電網,地方電力公司的一些員工也開始行動起來,有的甚至成立了新公司,準備在中國啟動新一輪電改后搶入 售電行業分一杯羹。
電改如果真的做到全面放開,那就是相當于財政減稅10%。但可惜,只是部分放開,而且有雙軌制的味道。這事的效果,還得再觀察。
總而言之,既得利益者的勢力太過龐大,能搞到目前這個結果,已經算不錯。中國未富先老,再不改革,后面真的就死路一條。起碼老人的養老金就會成問題,所以金融改革的步伐也是蠻快的。
ABS 業務進入大爆炸階段
銀監會主管的信貸資產證券化(ABS)“備案制”正式落地。從多家銀行獲悉,近日已接到銀監會下發的《中國銀監會關于中信銀行(601998)等27家銀行開辦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資格的批復》 (銀監復 (2015J2 號)。落款日期為 2015年 1 月 4 日的“2 號文”批準了中信銀行、光大銀行(601818)、華夏銀行(600015)、民生銀行(600016)、招商銀行(600036)、興業銀行(601166)、平安銀行(000001)等 27 家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開辦ABS業務的資格。
華夏銀行發展研究部戰略室負責人楊馳表示,此次銀監會審批的是開辦資產證券化業務的資格。獲得資格后,將來每推出一款資產證券化產品,不再需要審批,備案即可。實行“備案制”后,2015年的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大有“井噴”的可能。
根據中誠信國際的統計數據,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呈快速發展的趨勢。
其中,2012 年發行 5 單產品,共計規模 192.62 億元;2013 年發行6 單產品,共計規模157 億元;2014 年(截至11月30日),共發行 55 單產品,共計規模 2284.95億元,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
資產證券化,說穿了,就是銀行或政府將手頭上有穩定現金流的業務,一次性賣出去。對于銀行而言,個人房貸是優良的資產證券化標的。對于政府而言,高速公路、自來水廠等等,都是。
買家是誰呢?就是社保、養老金管理機構。當然,這業務不能玩的太嗨,開發出亂七八糟的金融衍生品賭具,將金融市場變成超級賭場,譬如美國次貸危機。當然,現在對于中國而言,這實在太早。現在趕快搞點衍生品盤活資產,否則沒準很快遭遇流動性危機。
2015年中國經濟六大趨勢前瞻
洛陽民間金融徹底崩盤
從2013年下半年起,洛陽以投資、擔保公司為代表的吸收民間資本的各類公司一個接一個地資金“斷鏈”,其倒閉速度在2014年加快。有消息稱,已經立案的公司近百家。
據不完全統計,僅2014年,涉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立案的公司至少60家,連同尚未立案但已出現兌付危機的,有一百家左右。其中,除擔保公司外,還有投資、商務、黃金等類型的公司。
這些公司涉案總金額及涉及投資者總人數尚無最終統計,投資者中不乏傾其全部家當者,以及將“棺材本兒”放進去的老年人。僅眾生源、祥順兩家規模較大的公司,涉案金額就超過 10 億元,涉及至少5000 名投資人。
其實苗頭早在 2011 年就已顯現,政府也開始了規范和治理。然而,由于資金主要流向的房地產、礦業等行業不景氣,在許多民間借貸公司資金鏈條都已繃緊的情況下,個別公司倒閉引發擠兌風波,似乎只是時間和強度問題。
洛陽民間金融如此,其實中國信托業的幾萬億資金全部沉淀在房地產項目和礦業項目上,一旦地產崩盤,后面是一系列的地雷爆炸。看看中國勞動力萎縮情況吧,你覺得這地雷何時引爆?所以現在中國央行燭火小心,硬挺著不全面降準,但市面上流動性一點都不含糊。
央行13 日2800 億 MLF 續期操作
市場傳言稱央行13日對 MLF(中期借貸便利)到期資金進行了2800 億續作。幾家銀行證實,隨著 10 月份做的一批 MLF資金即將到期,央行確實有與銀行溝通續作。
銀行人士表示,規模 2800 多億基本屬實,估計主要的銀行均可續做,不過目前他們還未收到確認消息。而央行并未公開證實這一消息。2014 年9 月,中國人民銀行創設了中期借貸便利(Medium-term Lending Facility,MLF)。
本文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2015年中國經濟六大趨勢前瞻
中期借貸便利是中央銀行提供中期基礎貨幣的貨幣政策工具,對象為符合宏觀審慎管理要求的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采取質押方式發放,并需提供國債、央行票據、政策性金融債、高等級信用債等優質債券作為合格質押品。
市場人士分析認為,央行在2015年整體的政策基調是“松緊適度”,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貨幣政策仍將偏向寬松,央行近期的一些舉措也顯示出,其在避免短期內流動性受到較大沖擊。
比如,中國人民銀行定于2015年起對存款統計口徑進行調整,將部分原在同業往來項下統計的存款納入各項存款范圍。雖然上述存款應計入存款準備金交存范圍,但適用的存款準備金率暫定為零。此舉被市場人士視為一種變相寬松。
反正只要不被人們說成全面放水,央行現在是什么招數都使出來。事實上,只要央行有一點點意思,就能激活市場。大家拼命融資,不過現在真不是想鋪攤子上項目,是給自己補水補血,過往幾年的貨幣緊縮,快要勒死。
A 股上市公司一年融資高達 2.13 萬億
久旱逢甘霖。自從 2009 年牛市后,資本市場連續熊了四年,好不容易等到一波牛市行情,各方人馬都坐不住了!自從去年年初至今,A 股上市公司通過定向增發共計融資 7000 多億元,并且已發布的定增預案,預計融資高達 2.13 萬億元!
與以往不同,此次再融資的主角是以銀行券商、鐵路基建等板塊為主導的大藍籌,大塊頭的央企國企上市公司不僅實現了股價的“揚眉吐氣”,定增再融資的熱情也被點燃。
并且,與民企定增多用于跨界并購不同,金額巨大、紓解資渴、直投主業、搭配“混改”是此輪國資上市公司再融資的特色。
過去四年,由于二級市場低迷,很多國企上市公司的股價一直在凈資產價格之下,完全沒有辦法進行股權再融資,隨著股價節節攀升,“大塊頭們”開始通過資本市場“補血”,通過再 融資使國企脫困,降低債務負擔。
因此,從公開數據可以看出,目前大多數企業的募資投向仍是“補血”,即償債和補充流動性,很少有外延式擴張。
2015年中國經濟六大趨勢前瞻
天下苦央行久矣,有機會就拼命搞錢,不是為了發財,其實就是為了喘口氣。國企尚且如此資金饑渴,民企就更別說了。所以股市不來點泡沫,后面大家日子怎么過?好在現在大家都意淫大牛市,跑到股市的資金日益增多。
元旦后A 股市場資金出現凈流入
投保基金最新數據顯示,上周(1月5日至9日),證券市場交易結算資金銀證轉賬增加額為 5144 億元,減少額為 4086 億元,證券市場保證金凈流入1058億元,結束了繼續兩周的凈流出。其中,1月5日凈轉入 799.55 億元。元旦后保證金再次流入股市。
機構認為,一方面年初銀行信貸或加速投放,市場資金面將重回寬松格局,利于資金回流股市。另一方面,隨著新一輪新股的發行,打新資金將再次入場。
為何說有大牛市,無非是意測中國央行貨幣寬松。其實也就是現在國際油價暴跌,給大家一點貨幣寬松的空間,如果油價一漲,后面通脹起來,怎么辦?這日子能有多長啊?
油價暴跌導致美國原油產量明年減少
隨著油價的暴跌,持續了近 10 年的美國原油產量增長可能劃上句號。據路透社援引麥格理全球油氣策略師Vikas Dwivedi 表示,2015 年的產量預期是先增后減。
Dwivedi 解釋說,2015 年產量預估要體現油價崩跌之前投資推力的慣性;而如果油價仍維持在每桶 50 美元左右,那么眼下的鉆井投資壓縮勢頭應會在年底之前對生產率造成影響。
“這完全要看 2015 年的供需狀況。如果油價定格在當前水平,那么(2016 年)產量增幅將會很小,甚至根本不增長。”如果是這樣,那么持續了近 10 年的美國原油產量增長將劃上句號。
但美國能源信息署(EIA)本周二表示,今年美國石油日產量將增長 60 萬桶,達到 930 萬桶;2016 年將增長 20萬桶,達到 950 萬桶。EIA 對今年增長的預期略低于去年 12 月的預測,反映出油價下跌對美國石油業的壓力。
2015年中國經濟六大趨勢前瞻
數據顯示,2015年的前四個月,不包括墨西哥灣在內的下 48 州石油產量可能會有所增長;4、5 月之間產量可能會保持不變,之后逐漸下降,直到年底。
EIA 預計 2015 年上半年庫存以每日 90 萬桶的速度增加,但之后到年底前將逐漸減少,因為非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國家,特別是美國的供應增長將因油價挫跌而減弱。“許多石油公司減少了勘探性鉆探活動以應對油價的不斷下跌,今后鉆探活動將集中在已經有采油井的成熟地區進行。”EIA 表示。
價格上漲,供應增多,價格下跌,供應減少,經濟學鐵律不用懷疑。后面其實就是猜時間拐點,貌似野村在這方面最大膽。
野村證券:年末國際油價回升到 60 美元
野村證券駐香港分析師周三(1 月 14 日)在報告中寫道,因全球鉆井平臺數量下降,且美國頁巖油開采因項目資本支出被削減而放緩,預計油價將逐步上漲。
野村證券預計,2015 年一季度布倫特原油均價在 45 元/桶,隨后逐步回升。第二、三、四季度均價將分別在 55 美元/桶、65 美元/桶和 75 美元/桶。野村證券指出,從 1986 年油價大戰時發生的事判斷,我們認為沙特應能再次壓倒美國頁巖油產業和其他生產成本較高的產油商。
這話,現在有多少人相信,那是天知道,反正這也是市場一個觀點。其他大宗商品貌似都不支持這個觀點,似乎都認為,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經濟下滑,才是導致包括石油在內的大宗商品下滑的主要原因:
國際銅價暴跌
1月14日全球期銅市場普遍暴跌,滬銅主力合約 1503 開盤半小時后隨即跌停報收 41190,倫銅在弱勢震蕩后從1月13日開始斷崖式下跌,短短兩天價格跌從6000美元跌破5400美元,期銅價格大跌超 8%,創2011年9月來最大跌幅。觸及5353.25美元/噸,刷新2009年 7 月以來新低。
2015年中國經濟六大趨勢前瞻
宏源期貨分析師指出,全球最大的銅消費過中國受到經濟轉型的影響,對銅的需求急劇減少。銅供需格局寬松,隱性庫存居高難下。
7月以來銅價震蕩回落主要是因為中國固定資產投資持續回落,銅需求下滑;美聯儲終止了 QE3,貨幣層面對銅價的支撐減弱。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和房地產市場的風險還在積聚中加劇了市場的恐慌。銅價破位下行,動力較強,短期內存在繼續大幅下行的可能。
來自中國海關的數據,中國12 月未鍛軋銅及銅材進口420,000 噸,較上月的 420,000 噸基本持平。截止到1月13 日,上海期貨交易所銅庫存增加 5560 噸至39291 噸。
CRU 礦業成本諮詢總監 Robert Edwards 認為,當銅價處于每噸 5000 美元時,礦企而言才會感到難忍的切膚之痛。Edwards 說,那時全球將有四分之一銅生產商的現金流將大失血,屆時才會見到礦企“明顯”減產。
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暴跌,對于中國經濟而言是天大利好,這一點不必待言。問題是,這可能是全球市場看空中國經濟的結果。不是嗎?看看中國勞動力急劇萎縮的現實。這是從養老金改革到房地產拐點的根源所在。
后面中國能做的,無非就是改革和寬松貨幣政策刺激。現在看來,這兩手都不硬,制度改革和落實,與寬松貨幣政策一起打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