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四中全會與投融資市場有什么關系?
十八屆四中全會于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開,這次全會主題聚焦“依法治國”,是首次以此為主題的中央全會,因為“依法治國”的主題,四中全會舉世矚目,萬眾期待。每次黨的會議都會給各個領域帶來改革紅利及相關影響,所以,以“依法治國”為主題的四中全會怎么開?有哪些投融資領域的相關政策?對于投資者又有哪些風向標?
公平競爭市場環境 - 民營經濟有活力
目前政府與企業的邊界、權力與市場的邊界缺乏清晰的界定,無章可循或有章不循,導致經濟運行成本高,民營企業活力不強,可持續性遭疑。要讓市場更有效率,前提條件就是法治和治理水平的提升。只有讓公平更加凸顯,減少過多的行政干預,減少腐敗現象,才能提高市場的整體運行效率。
投融界認為,四中全會有望拿出落實依法治國的路線圖,推動在政府依法監管市場、司法體制改革、加強改革的立法推進和立法保障方面出臺重大、務實措施,這都將強化市場經濟的法治基礎,進一步釋放民營經濟增長潛力。十八屆四中全會除了研究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方針外,還同樣為“改革常態化”定調,此舉必將全面激發市場活性,進一步理清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有助于降低市場中的不確定性,進一步激發民營經濟活力。
從投資來看,以法治倒逼壟斷行業改革,保障開放、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對于“尚未使出全力”的民營經濟來說是一場久旱之后的甘霖;從消費來看,以法治更好地保障弱勢群體利益,實行最嚴格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制度,都將釋放消費潛力;產權保護等方面的法治建設也將為中國一直較為疲弱的創新能力注入一支強心劑。
三條會議主線挖掘投資機會
四中全會或是主題與消費的切換點,投融界建議投資者配置政策支持和改革受益的行業板塊,如軍工、農業、信息安全等。
一是土地流轉制度改革
隨著十八屆四中全會臨近,市場對土地流轉制度改革政策的深化預期進一步升溫。在新型城鎮化建設試點工作座談會和農墾改革文件起草工作的推進鋪墊之下,土地流轉制度改革預期提升,有望成為十八屆四中全會的熱點之一。
擁有大量土地資源的企業將受益。具體來看,擁有大量農地的公司將獲得很明顯的利好。對它們而言,意味著巨量的土地資源可以通過出讓、抵押、租賃等方式融得資金,可以獲取土地的增值收益。
二是深化司法體制改革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深化司法體制改革作了全面部署。為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十八屆四中全會定將以司法體制改革作為重中之重。
從兩條線來挖掘這一確定性大主題的機會:1,司法環節的偵查、監控、輿情監測、取證和審判訴訟等;2,執法環節的測謊、防爆、監獄管理和武裝設備等。
三是軍工改革
近期中央層面對科研體制改革和軍事創新的重視度上升,多個部門對軍工集團的科研院所改革進行密集調研,加上兵器集團、電子科技集團、中航工業集團、航天科技集團等的積極表態,軍工板塊近期熱度再起。
此外,還有包括軍品定價機制的改革、航空發動機專項及近期發改委、財政部計劃的北斗導航重大專項、通用航空領域的政策出臺等催化劑。隨著十八屆四中全會的召開,在軍工行業改制提速和戰略安全需求增加的背景下,軍工行業正面臨歷史發展機遇。
企業期待改革紅利
投融資市場呼吁法律監管
對于十八屆四中全會研究部署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無論是企業主,還是投資機構,還是各金融服務機構,都充滿了期待。
對于目前的投融資市場而言,現在資本市場缺乏對于法律的信仰和敬畏,要激活資本市場融資功能,必須先激活其投資功能,而要激活投資功能,必須弘揚法治文化,激發全市場對于法治的信仰和敬畏。內幕交易、卷款跑路、利用法律漏洞、置法律于不顧,實際上是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最大包袱。資本市場應當是法治釋放改革紅利的第一塊試驗田。
四中全會對法治建設的部署,盡管屬于政治體制改革范疇,卻也與經濟改革和投融事業息息相關,它釋放出的改革紅利,必將推動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進而提高民營經濟活力,激發民眾創富熱情,使中國的資本市場走向規范化。